关于古浪县小麦玉米带状种植的几点建议
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是在传统间套混作基础上,以改革耕作制度为核心,以增产增收、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经多年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型栽培体系,它能充分利用土地、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平川灌区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措施。现就近几年的示范推广实践,对古浪县平川灌区小麦玉米带田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1 资源分析
古浪县平川灌区辖“两滩”井灌区、“两河”河灌区及景电二期引黄提灌区,包括15个乡镇的3.53万hm2水浇地。灌区海拔1 640~2 100 m,年均气温6.6℃,日温稳定通过10℃以上的有154 d,≥10℃的活动积温2 686.3℃,无霜期144~153 d.年太阳总辐射量570.12 kJ/cm2,4~9月为345.82 kJ/cm2,全年总量的60.7%.年日照时数为2 852.3 h,秋作物生长季(5~9月)总日照时数为1 250.1 h.年降雨量为207.7 mm,且多在7~9月(占全年总量的50%)。共有机井720眼,有效库容2 398.25万m3,年供水量1亿m3左右,引黄提灌引水1.2亿m3,可保证河灌区夏作物1~2个苗水、秋作物2~4个苗水,井、黄灌区夏作物3~4个苗水、秋作物4个苗水之需。
2 现状
小麦玉米带状种植一年两熟耕作栽培方式,我县曾于70年代中期在平川灌区做过试验、示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因多种原因中断推广。1988年通过学习张掖、临泽、高台大搞小麦玉米带田、夺取粮食高产经验,高产模式--小麦玉米带田的种植在我县重新起步,并逐年发展,使耕地的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对促进全县粮食产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1996年全县共种植小麦玉米带田3 855.73 hm2,占粮播面积的18.6%,较1990年的400.00 hm2增加3 455.73 hm2,平均产量14 305.5kg/hm2,较1990年的8 857.5 kg/hm2净增5 448.0kg/hm2,其中“吨粮田”面积达1 446.67 hm2,占小麦玉米带田面积的37.5%.1990~1996年,全县累计推广小麦玉米带田9 020 hm2,平均产量13 242.0kg/hm2,其中“吨粮田”面积达3 093.3 hm2.
3 几点建议
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笔者认为今后在小麦玉米带田生产中应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3.1 充分认识带田地位一是强化农业和粮食两基础。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目前基本农田,特别是水浇地不可能大面积扩大的情况下,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其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就是立足于挖掘现有耕地的内涵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我县水浇地还蕴藏着较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增大物化和活化投入,增产效果将十分显著。
二是粮、经统筹,增加经济收入。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在有限耕地上的首要选择是种粮,经济作物只能作为“副业”零星种一点,且以自食为主。目前应腾出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发展经济作物,达到粮、钱双增的目的,这样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才能实现。
三是转化剩余劳力,增加经济积累。带状种植,特别是粮、经结合型高效种植,一般较单种增加30%~50%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这就使有限的耕地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地转化的载体。在目前农村经济尚不发达和剩余劳动力较多的条件下,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投入,提高种植效益,增加积累,是符合我县县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是解决优质饲料,发展养殖业。玉米作为饲料营养价值高,每100 kg玉米饲料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30 kg大麦饲料的营养价值,因而被誉为“饲料之王”.小麦玉米带田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不但解决了优质饲料,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将玉米转化为动物性食品,使人民在食物供给和营养方面达到小康水平,还可以促进饲料、食品工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3.2 选准重点推广区域根据我县平川灌区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足的特点,在发展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粮带田以及玉米蔬菜为主的粮经带田时,应充分考虑到井灌区、河灌区、引黄灌区各自不同的特点及主要限制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发展,注重效益。为此,小麦玉米带田应重点在井灌区、河灌区及引黄灌区灌溉条件较好的村、组发展,其它地方以单种玉米为主;玉米蔬菜带田为主的“双千田”模式,对光、热、水诸条件要求更高,可在井灌区及引黄灌区省道308线以北有机井灌溉条件的村、组实施。
3.3 带田配套技术措施多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夺取小麦玉米带田高产的技术措施为:一是注意选地选茬,应选地力中、上等,灌水方便的胡麻、油菜、甜菜、马铃薯、瓜类、豆类等茬口;二是选好带幅,最好采用80 cm×80 cm带幅,小麦带80 cm用4行播种机种8行,玉米带80cm种2行,与小麦距离不能小于15 cm,以减小苗期小麦对玉米的影响;三是选准品种,永丰滩、黄花滩北部村、组玉米品种应选用中晚熟的中单2号,省道308线以北的河灌区、引黄灌区应选用凉单1号,小麦品种应选矮秆、大穗型丰产良种武春121、78152-6、永良4号、8132-9等;四是确定密度,带田小麦种植密度要比单种小麦高30%,一般带田小麦区播量为225 kg/hm2,玉米行距40 cm,株距16~20 cm,保苗6 750株/hm2;五是施好肥料,要做到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氮、磷、钾、锌配施,以底肥为主,巧施追肥,防止玉米后期脱肥;六是推广覆膜栽培,由于地膜覆盖栽培能增温、保墒、提高肥效,促进玉米早出苗、早成熟,增加产量和效益,应作为提高小麦玉米带田产量的重点措施予以推广;七是加强田间管理,小麦苗期要及时除草,后期要叶面喷肥,防止干热风,提高千粒重,玉米苗期应及时查苗补苗和间、定苗,麦收后要及时灌水追肥,防止玉米脱肥,并注意防治玉米螟和粘虫。
3.4 开发粮经结合模式为了进一步挖掘耕地潜力,1994~1996年我们在永丰滩、海子滩等乡试验、示范,开发了玉米套番茄、玉米套辣椒、玉米套早甘蓝等形式的粮经结合型模式,取得了粮、钱双增的显著效果,并总结了相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这些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光能利用充分,作物共生互利、优势互补、物质循环利用,系劳力、技术集约型生态农业,是目前平川灌区的最佳种植模式,其增产潜力极大,前景广阔,应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