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好收成支撑经济运行稳 粮食安全有保障
来源: 人民日报 类别:新闻中心 更新时间:2018-07-30 阅读次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根据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的调查,201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2774亿斤),比2017年减少306万吨(61亿斤),小幅下降2.2%.专家表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属于较好的收成,同时粮食品质明显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全年粮食丰收及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我国将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当前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是有保障的。
夏粮品质提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夏粮减产的306万吨中,因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86万吨,因单产下降而减产220万吨。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介绍,播种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夏粮播种面积,增加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单产有所下降则是由于秋冬播期间持续降雨,导致小麦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和安全越冬。今年清明时节,正值小麦生长的拔节孕穗关键期,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遭受了一次大范围大幅度降温天气,影响小麦穗粒数形成。此外,在灌浆收获期间,安徽等部分地区遭遇长时间阴雨天气,不仅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进一步形成,还导致小麦出芽霉变,影响品质。
“产量虽然略有下降,但粮食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对记者表示。
今年夏粮生产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生态种植加快。华北和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区调减小麦面积200多万亩,西南西北调减条锈病菌源区小麦70多万亩。二是优质比例提升。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3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节本增效显著。节水小麦品种面积达到20%,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粮食生产正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更注重品质转变。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专家表示,近年来,农业政策供给更加精准,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夏粮丰产丰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具体阐述农民直接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等八大方面强农惠农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框架完整,政策导向明确,政策引导作用明显。”张晓山表示,尽管今年国家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0.03元,但托底作用明显,小麦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农民种麦收入预期稳定。同时,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小麦是三大粮食中技术集成度最高、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形成了一套以机械作业为载体的农机农艺融合、绿色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提高了小麦生产科技水平。
张晓山认为,今后农业政策的目标是既要调整结构,又要保证粮食安全。一是坚定不移地稳产能、保口粮。国家规划要建设8亿至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还要划定9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在科技方面,要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技术。二是继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来调减生产,特别是调整品种结构。三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有保障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影响?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我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国农业政策的基石和底线。张晓山表示,《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其中在粮食供给保障方面提出两个约束性指标,一个是粮食(特别标注是谷物,即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四类)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达到5.5亿吨,该指标口径与国际相接轨。一个是小麦稻谷自给率2020年保持在100%,并在备注中特别说明:小麦稻谷自给率是指小麦稻谷国内生产能力满足需求的程度。
根据原农业部公布的《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口粮方面要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力争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加快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基本完成水稻和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的目标是将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是有保障、有信心的。”张晓山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在农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大豆上。2017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占我国大豆总进口量的34.4%,美国对华出口大豆价值120亿美元。我国要达到粮食供给保障方面这两个指标,又要满足国内现有食物结构对食用油和饲料蛋白的需求,进口较大数量的大豆是客观需要。从长远看,如果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大幅度减少,我国要制定长远规划,在加强本国优质大豆生产的同时,寻求多元化、较稳定的大豆供应来源,提升替代豆油的其他食用油供给以及替代豆粕的其他饲料蛋白的供给。
夏粮品质提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夏粮减产的306万吨中,因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86万吨,因单产下降而减产220万吨。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介绍,播种面积减少主要是由于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夏粮播种面积,增加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单产有所下降则是由于秋冬播期间持续降雨,导致小麦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和安全越冬。今年清明时节,正值小麦生长的拔节孕穗关键期,黄淮海等小麦主产区遭受了一次大范围大幅度降温天气,影响小麦穗粒数形成。此外,在灌浆收获期间,安徽等部分地区遭遇长时间阴雨天气,不仅影响小麦灌浆和产量的进一步形成,还导致小麦出芽霉变,影响品质。
“产量虽然略有下降,但粮食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对记者表示。
今年夏粮生产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生态种植加快。华北和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区调减小麦面积200多万亩,西南西北调减条锈病菌源区小麦70多万亩。二是优质比例提升。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3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节本增效显著。节水小麦品种面积达到20%,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粮食生产正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更注重品质转变。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专家表示,近年来,农业政策供给更加精准,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夏粮丰产丰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具体阐述农民直接补贴、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等八大方面强农惠农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框架完整,政策导向明确,政策引导作用明显。”张晓山表示,尽管今年国家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0.03元,但托底作用明显,小麦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农民种麦收入预期稳定。同时,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小麦是三大粮食中技术集成度最高、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形成了一套以机械作业为载体的农机农艺融合、绿色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提高了小麦生产科技水平。
张晓山认为,今后农业政策的目标是既要调整结构,又要保证粮食安全。一是坚定不移地稳产能、保口粮。国家规划要建设8亿至10亿亩高标准农田,还要划定9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在科技方面,要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优质高效和绿色生产技术。二是继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来调减生产,特别是调整品种结构。三是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粮食安全有保障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我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粮食安全是否会受到影响?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我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国农业政策的基石和底线。张晓山表示,《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其中在粮食供给保障方面提出两个约束性指标,一个是粮食(特别标注是谷物,即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四类)综合生产能力2020年达到5.5亿吨,该指标口径与国际相接轨。一个是小麦稻谷自给率2020年保持在100%,并在备注中特别说明:小麦稻谷自给率是指小麦稻谷国内生产能力满足需求的程度。
根据原农业部公布的《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口粮方面要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力争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加快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基本完成水稻和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的目标是将产量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是有保障、有信心的。”张晓山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在农业方面主要集中在大豆上。2017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占我国大豆总进口量的34.4%,美国对华出口大豆价值120亿美元。我国要达到粮食供给保障方面这两个指标,又要满足国内现有食物结构对食用油和饲料蛋白的需求,进口较大数量的大豆是客观需要。从长远看,如果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大幅度减少,我国要制定长远规划,在加强本国优质大豆生产的同时,寻求多元化、较稳定的大豆供应来源,提升替代豆油的其他食用油供给以及替代豆粕的其他饲料蛋白的供给。
上一篇:云南古城区抓实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下一篇:河南:粮食大省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