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餐桌,中国好粮油供应链正在形成
来源: 经济日报 类别:新闻中心 更新时间:2019-11-22 阅读次
一粒粮食,要经过“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才能从田间走到消费者餐桌上。为了满足消费者从“吃得饱”向“吃得好”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17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中国好粮油供应链,推出了广西香米、吉林大米、天府菜油、山西小米等众多“中国好粮油”品牌,加速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是优质粮食工程的一个子项,以“增加优质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两年多来,各实施主体把“五优联动”贯穿于“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全过程,围绕“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统筹谋划、补齐短板、系统推进,在优质粮食种植、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好经验,涌现出一批好典型,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壮大了粮食企业、提升了产业效益、优化了产品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
好粮食是种出来的。经济日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在山东临沂召开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典型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了解到,各省(区、市)积极推进“优粮优产”,以粮食消费引导粮食种植,促进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和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建设优质粮源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优质粮食种植规模快速增长。湖北2018年已建成优质粮源种植基地700多万亩;贵州发展粮油优质订单750万亩;江苏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达1050万亩;山东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种植,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及“产业联盟”等经营模式,助力农民增收30亿元以上;中化农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广种植技术,种植优质品种,规模将达3000万亩。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各省(区、市)承诺的4700余万吨优质粮食增量的阶段性目标有望完成。
“优粮优购”,购销机制逐步建立。随着消费者对优质粮食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优粮优价”的收购方式逐步为市场接受,有效推进了粮食市场化收购的进程。吉林探索“吉田认购”专属稻田订制模式,优质品种水稻达到3.2元/公斤,比稻谷最低收购价高出0.6元/公斤;湖北2018年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1500多万吨,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70%,地方储备粮轮入也基本实现了优质化,仅“虾稻”一项,就带动70万农户平均增收2000元/亩以上;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等主产区品牌粮食产量增加,市场化收购价格均有所提高,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优粮优储”,储粮品质不断改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质粮食经营企业自觉实行仓储规范化管理,按照粮食品种及等级分仓储存,提升精细化作业水平,有力地保障了优质粮食的储存品质,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部分示范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推广优质粮食分品种分等级储存。四川、广东、湖南等省积极探索推广稻米低温储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
“优粮优加”,产品品质有效提升。各省结合地域优势和产品特点,走“标准引领”“以质取胜”之路,提高粮食加工水平。江苏、黑龙江、山西、广东、吉林、广西、湖南、江西、山东等地积极制定地方优质粮油团体标准,强化标准引领。同时,部分示范企业大力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加大生产设施技改力度,提高粮食加工智能化水平,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增加了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优粮优销”,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在鼓励企业建设和提升优质粮油品牌的同时,各地积极推广和宣传特色公共品牌。“广西香米”、“吉林大米”、四川“天府菜油”、“山西小米”、湖北“荆楚大地”、江苏“苏米”、内蒙古“天赋河套”等粮油公共区域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信任与认可。
当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心已从注重总量规模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背景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韩卫江表示,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扎实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扎实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行动。
但是,应该看到,在“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契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些地区实施的路径节点不够明确,对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支持方向还有偏差,个别地区存在不符合支持方向的现象,指导力度有待加强。有些地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具体办法还不够多,对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挖掘还不够深、不够充分,投资力度有待扩大。有些地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还不够,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是优质粮食工程的一个子项,以“增加优质粮食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两年多来,各实施主体把“五优联动”贯穿于“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全过程,围绕“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统筹谋划、补齐短板、系统推进,在优质粮食种植、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好经验,涌现出一批好典型,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壮大了粮食企业、提升了产业效益、优化了产品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
好粮食是种出来的。经济日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在山东临沂召开的“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典型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了解到,各省(区、市)积极推进“优粮优产”,以粮食消费引导粮食种植,促进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和种植结构调整。通过建设优质粮源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优质粮食种植规模快速增长。湖北2018年已建成优质粮源种植基地700多万亩;贵州发展粮油优质订单750万亩;江苏优良食味水稻种植面积达1050万亩;山东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种植,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及“产业联盟”等经营模式,助力农民增收30亿元以上;中化农业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推广种植技术,种植优质品种,规模将达3000万亩。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各省(区、市)承诺的4700余万吨优质粮食增量的阶段性目标有望完成。
“优粮优购”,购销机制逐步建立。随着消费者对优质粮食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优粮优价”的收购方式逐步为市场接受,有效推进了粮食市场化收购的进程。吉林探索“吉田认购”专属稻田订制模式,优质品种水稻达到3.2元/公斤,比稻谷最低收购价高出0.6元/公斤;湖北2018年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粮食1500多万吨,市场化收购比例超过70%,地方储备粮轮入也基本实现了优质化,仅“虾稻”一项,就带动70万农户平均增收2000元/亩以上;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等主产区品牌粮食产量增加,市场化收购价格均有所提高,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优粮优储”,储粮品质不断改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质粮食经营企业自觉实行仓储规范化管理,按照粮食品种及等级分仓储存,提升精细化作业水平,有力地保障了优质粮食的储存品质,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部分示范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推广优质粮食分品种分等级储存。四川、广东、湖南等省积极探索推广稻米低温储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经验。
“优粮优加”,产品品质有效提升。各省结合地域优势和产品特点,走“标准引领”“以质取胜”之路,提高粮食加工水平。江苏、黑龙江、山西、广东、吉林、广西、湖南、江西、山东等地积极制定地方优质粮油团体标准,强化标准引领。同时,部分示范企业大力推广粮油产品适度加工,加大生产设施技改力度,提高粮食加工智能化水平,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增加了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优粮优销”,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在鼓励企业建设和提升优质粮油品牌的同时,各地积极推广和宣传特色公共品牌。“广西香米”、“吉林大米”、四川“天府菜油”、“山西小米”、湖北“荆楚大地”、江苏“苏米”、内蒙古“天赋河套”等粮油公共区域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信任与认可。
当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心已从注重总量规模转向数量质量并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背景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优质优价,满足居民营养健康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韩卫江表示,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扎实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扎实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行动。
但是,应该看到,在“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产业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契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有些地区实施的路径节点不够明确,对政策的理解还不够到位,支持方向还有偏差,个别地区存在不符合支持方向的现象,指导力度有待加强。有些地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具体办法还不够多,对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挖掘还不够深、不够充分,投资力度有待扩大。有些地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还不够,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